寒食帖

Author

苏轼;Su Shi

Type

Type

类型:书法 集丛号:件: 开: 幅: 单件 装裱形式:卷 数量:一卷 书体:行书
  • 20210925

Description

自我来黄州
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
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
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
子(点去)
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
雨势来不已
雨(点去)
小屋如渔舟
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帋
君门深九重
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
死灰吹不起
右黄州寒食二首
位置 尺寸
隔水一 12
本幅 34.2x199.5
隔水二 12.2
引首 53.2
位置 质地
本幅
类型 印记
收传印记 菊池晋印
收传印记 一字受公
收传印记 念慈之印
鉴藏宝玺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
收传印记 小如庵墨缘
鉴藏宝玺 古希天子
鉴藏宝玺 乾隆鉴赏
收传印记 琅琴阁珍藏
收传印记 完颜景贤精鉴
收传印记 韩逢禧印
收传印记 景贤鉴藏
鉴藏宝玺 乐寿堂鉴藏宝
收传印记 香界(重一)
收传印记 雪艇图书(重一)
收传印记 韩世能印
收传印记 艺苑遗珍
收传印记 北平孙氏(重一)
收传印记 东湖长(重一)
收传印记 埋轮之后(重一)
鉴藏宝玺 八征耄念之宝
收传印记 北燕张氏珍藏
鉴藏宝玺 宜子孙
鉴藏宝玺 宝笈重编
收传印记 张氏珍玩
收传印记 容若书画(重三)
鉴藏宝玺 石渠定鉴
收传印记 王世杰印(朱文)
收传印记 沈受蕃印
收传印记 雪艇
题跋类别 乾、隆、几暇临池
题跋类别 乾隆御笔、乾隆澄心
题跋类别 懿文堂图书
题跋类别 雪艇、王世杰印
题跋类别 内藤虎印、湖南
题跋类别 虎、炳卿
题跋类别 颜世清印、龙髯、寒木堂
题跋类别 振玉印信、永丰乡人
题跋类别 郭彝民印
题跋类别 天府珍藏、御赏、神品、乾隆宸翰
收传印记 楞伽真赏(重三)
收传印记 景长乐印
收传印记 楞伽山人(重一)
收传印记 寒木堂
收传印记 楞伽(方印)
收传印记 王雪艇氏欣赏之章
收传印记 雪艇王世杰氏为艺林守之
收传印记 虞轩(重一)
鉴藏宝玺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收传印记 惺堂
收传印记 金章世系景行维贤
收传印记 成德容若
收传印记 景行维贤
收传印记 荆湖南路转运使印
鉴藏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 (典礼纪察)司印(半印)
鉴藏宝玺 观书为乐
鉴藏宝玺 三希堂精鉴玺
收传印记 王世杰印(白文)
收传印记 小如庵秘笈
收传印记 完颜景贤字享父号朴孙一字任斋别号小如盦印
收传印记 天历之宝
收传印记 献厂
收传印记 楞伽(圆印。重七)
收传印记 神品
收传印记 任斋铭心之品
收传印记 容斋清玩
鉴藏宝玺 寿
收传印记 成德(重二)
收传印记 容斋
收传印记 成子容若(重三)
收传印记 华闲草堂(重一)
收传印记 沈纯祉印(重二)
收传印记 沈受(蕃印)
鉴藏宝玺 太上皇帝之宝
鉴藏宝玺 石渠宝笈
收传印记 郭则生
收传印记 北平孙氏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类别 描述
收藏著录 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第五册,页2676-2677
内容简介(中文) 苏轼(西元一0三六-一一0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宋代一流的书法家、政治家与文学家。 此卷写于元丰五年(西元一0八二年),东坡在二诗中倾诉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后之心情,通篇文字随情绪的起伏而攲侧错落、跌宕生姿,字也越写越大。东坡写字不善悬腕,却自由的写出充满个人主义的风格。苏字结体开阔,笔划遒劲深厚,墨色浓黑如漆,开创书法抒情的新境界。
内容简介(英文) Su Shih was a native of Szechwan also known by his sobriquet Tung-po and an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statesman, and writer of the Sung. This handscroll of two poems was written in 1082. In these two poems, Su reveals how he ran afoul of court politics and was exiled to Huang-chou, Hupeh. His calligraphy flows with strong emotions as the strokes rise and fall according to his feelings and as the characters increase in size to a crescendo. In writing, Su was not technically adept at suspending the wrist but very gifted at free writing with great individuality. His characters are expansive, strokes strong and deep, and ink jet-black, creating for a new realm of expressiveness in calligraphy at the time.
内容简介(中文) 苏轼(1036-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曾被控以文字讪谤君上,被贬黄州。东坡一生,宦海浮沈,命运偃蹇,于文学艺术却有不朽之地。    《黄州寒食诗》作于1082年,书当在此后。诗是东坡自己明显有悲奋感情的文词,字?行间也就随著文词不同的情绪波动,有所节奏变化。就行草书言,字形可大可小,较有自由变化,苏东坡自谓字体「短长肥脊各有态」,在这卷书法 字体的大小组合,揖让进退,乃至于如「年、中、苇、纸」诸字,最后一笔直下成一长竖,在布白与行气以至于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行间布白。苏书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黄庭坚(1045-1105)于1100年阴历九月前为此卷作跋,黄庭坚作跋,字形体之大,超过东坡本文寒食诗,虽自谦无佛处称尊,然实百代争胜,双美并具。
参考书目 1.王耀庭,〈宋苏轼寒食帖〉,收入王耀庭、许郭璜、陈阶晋编,《故宫书画菁华特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87年初版,2001年再版),页26-29。 2.傅申,〈天下第一苏东坡 — 寒食帖〉,《故宫文物月刊》,第19期(1984年10月),页76-85。 3.本社,〈宋苏东坡寒食帖〉,《故宫文物月刊》,第49期(1987年4月),页1。 4.张清治,〈三年寒食黄州雨 一气呵成万古书 — 东坡寒食帖今赏〉,《故宫文物月刊》,第49期(1987年4月),页25-35。 5.张清治,〈「寒食」论「二台」 坡公向「北海」 — 论黄山谷书跋之模糊意识〉,《故宫文物月刊》,第50期(1987年5月),页35-39。 6.熊琛,〈对「台」「海」之辩的商榷 — 山谷「寒食帖跋」的原旨〉,《故宫文物月刊》,第60期(1988年3月),页111-114。 7.洪惟助,〈也谈东坡与西台 — 山谷寒食跋中的李西台是谁?〉,《故宫文物月刊》,第60期(1988年3月),页115-117。 8.江兆申,〈苏东坡寒食帖〉,《故宫文物月刊》,第85期(1990年4月),页10-17。 9.石守谦,〈无佛处称尊 — 谈黄庭坚跋寒食帖的心理〉,《故宫文物月刊》,第85期(1990年4月),页18-29。 10.王耀庭,〈宋苏轼寒食帖〉,《故宫文物月刊》,第100期(1991年7月),页102-103。 11.卢廷清,〈寒食帖与苏轼黄州时期书法〉,《故宫文物月刊》,第161期(1996年8月),页100-125。 12.李郁周,〈〈寒食诗卷〉跋尾「无佛处称尊」一语审意〉,《故宫文物月刊》,第181期(1998年4月),页108-117。 13.张华芝,〈寒食帖〉,收入林柏亭主编,《国宝菁华 — 书画?图书文献篇》(台北:故宫博物院,2006年12月),页188。 14.陈静琪,〈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法美学之研析〉,《高雄师大学报》,第12 期(2001),页131-148。 15.张华芝,〈宋苏轼书黄州寒食诗〉,收入蔡玫芬主编,《精彩一百 国宝总动员》(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九月初版一刷),页204。 16.〈宋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寒食帖)〉,收入何传馨、陈阶晋、何炎泉编,《故宫法书新编(十) 宋 苏轼墨迹(下)》(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九月初版一刷),页6-33。
内容简介(中文) 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湖北黄冈),第三年(1082)四月寒食日,有感于季节更替,生活困乏,及仕途的挫折,作〈寒食雨二首〉,后来书成此卷,将诗中所描写的心境,转化成笔墨变化丰富的书法形象,诗中抑郁的情感如决堤般从笔端倾泄而下。此卷由宋至今,流传九百余年,后人誉为苏轼最好的书法杰作。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兼善诗文、绘画、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书家。(20061206)
内容简介(英文) Su Shih, a native of Mei-shan in Szechwan, passed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and became a Presented Scholar in 1057. Renowned for his literary talents, he was equally gifted at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the latter of which he was known along with Ts’ai Hsiang, Huang T'ing-chien, and Mi Fu as one of the Four Masters of the Northern Sung. In 1080, Su Shih was banished to live in Huang-chou (Huang-kang, Hupeh). On the day of the Cold Food Observance in the fourth lunar month of his third year there (1082), he came to reflect the change of the seasons, his general weariness in life, and the frustrations of his career as an official, upon which he composed “Two Poems on a Rainy Cold Food Observance”. Later calligraphing them into this handscroll, the world of his despondent emotions expressed in the poetry was transformed into expressive variations of brush and ink bursting for calligraphic imagery. From the Sung dynasty down to the present, passing over more than 900 years, this work is still praised as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of Su Shih’s calligraphy.(20061206)
内容简介(中文)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兼善诗文、绘画、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书家。元丰二年(1079)苏轼谪居黄州(湖北黄冈),第三年四月寒食日,有感于季节更替,生活困乏和仕途挫折,作〈寒食雨二首〉,其后书成此卷。苏轼诗中波澜起伏的情绪已然转化成笔下纵横流转的墨沈,攲侧错落、跌宕生姿。此卷由宋至今,流传九百余年,后人誉为苏轼存世最好的书迹。(20110913)
内容简介(英文) Su Shi (style name Zizhan) was a native of Meishan in Sichuan better known by his sobriquet Dongpo. He excelled at poetry and pro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being grouped with Cai Xiang, Huang Tingjian, and Mi Fu as one of the Four Masters of Northern Song calligraphy. In 1079 Su Shi was living in exile in Huangzhou (Huanggang, Hubei). On the Cold Food Festival in the fourth month of his third year there he was inspired by the change in seasons to comment on the difficulties of life and the frustrations in his official career, composing “Two Poems on the Cold Food Observance in Rain,” which he later transcribed in calligraphy as this handscroll. The dramatic ups and downs of Su Shi’s emotions in his poetry were transformed into a flood of ink wandering about the paper with leaning forms here and there in a bold and unrestrained manner. This handscroll has circulated for more than 900 years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with later generations praising it as the best example of Su Shi’s surviving calligraphy.(20110913)
网页展示说明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兼善诗文、绘画、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书家。元丰二年(1079)苏轼谪居黄州(湖北黄冈),第三年四月寒食日,有感于季节更替,生活困乏和仕途挫折,作〈寒食雨二首〉,其后书成此卷。苏轼诗中波澜起伏的情绪已然转化成笔下纵横流转的墨沈,攲侧错落、跌宕生姿。此卷由宋至今,流传九百余年,后人誉为苏轼存世最好的书迹。黄庭坚(1045-1105)于1100年阴历九月前为此卷作跋,黄庭坚作跋,字形体之大,超过东坡本文寒食诗,虽自谦无佛处称尊,然实百代争胜,双美并具。 (20110913)
参考书目 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北宋苏东坡书黄州寒食诗 卷〉,收入《故宫书画菁华特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96.10),页26-29。
参考书目 宋兆霖,〈北宋苏东坡书黄州寒食诗 卷〉,收入《天保九如-九十年来新增文物选粹》(台北:故宫博物院,2015.10),页224-227。
类型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描述
题跋 王世杰 拖尾一 民国纪元四十八年(西元一九五九年)元旦王世杰识于台北 行书
东坡先生此帖
曾罹咸丰八(点去,后补「十」字)年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厄
尔后流入日本
复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
详见卷后颜世清
内藤虎两跋
二次世界战争期间
东京都区大半为我盟邦空军所毁
此帖依然无恙
战事甫结
予嘱友人踪迹得之
乃购回中土
并记于此
后之人当必益加珍护也
民国纪元四十八年(西元一九五九年)元旦王世杰识于台北
题跋 董其昌 本幅 董其昌观并题 楷书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
不下三十余卷
必以此为甲观
已摹刻戏鸿堂帖中
董其昌观并题
题跋 清高宗 引首 行书
雪堂余韵
题跋 内藤虎次郎 拖尾一 虎又书 行书
予于丁巳(西元一九一七年)冬尝观此卷于燕京书画展览会
时为完颜朴孙所藏
震灾以后
惺堂寄收予斋中半岁余
昕夕把玩
益叹观止
乃磨乾隆御墨
用心太平室纯狼毫作此跋
愧不能若东坡
此卷用鸡毫弱翰而挥洒自在耳
虎又书
题跋 张縯 拖尾一 三晋张縯季长甫。懿文堂书。 楷书
东坡老仙三诗
先世旧所藏
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
有携行书帖
山谷皆跋其后
此诗其一也
老仙文高笔妙
粲若霄汉云霞之丽
山谷又发扬蹈厉之
可为绝代之珍矣
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
与李常公择为僚
山谷母夫人
公择女弟也
山谷与永安帖自言
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
由是与永安游好
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
名皆列山谷集
惟诸跋世不尽见
此跋尤恢奇
因详著卷后
永安为河南属邑
伯祖尝为之宰云
三晋张縯季长甫
懿文堂书
题跋 郭彝民 拖尾二 郭彝民又记 行书
苏文忠寒食帖
由颜韵伯以金六万元售于菊池惺堂
已见内藤跋于龙眠潇湘图
系团匪乱流入日本
书估菊池
亲属某以六千元收得
以六万元转售于菊池
价差甚巨
书估菊池俱大非之
几至兴讼
事在菊池购苏帖之前
前跋误载此段
今再志
以之存其真
郭彝民又记
题签 清高宗 行书
苏轼黄州诗帖
长春书屋鉴赏珍藏
神品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 行书
东坡书
豪宕秀逸
为颜杨以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
后有山谷跋
倾倒已极
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
坡论书诗云
茍能通其意
常谓不学可
又云
读书万卷始通神
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
求之则失之远矣
乾隆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
题跋 内藤虎次郎 拖尾一 甲子(西元一九二四年)四月内藤虎书 行楷书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卷
引首乾隆帝行书
雪堂余韵四字
用仿澄心堂纸致佳者
东坡诗黄山谷跋并无名款
山谷跋后
又有董玄宰跋语
张青父清河书画舫云
东坡草书寒食诗
当属最胜
卞令之书画汇考亦已著录
阮芸台石渠随笔云
苏轼黄州寒食诗墨迹
卷后有黄鲁直跋
为世鸿宝
戏鸿堂所刻止苏诗黄跋
其后张縯一跋,人未之见其跋云云
彭大司空云
縯跋所谓永安
庭坚为作仁宗皇帝御书记者也
庐山府君乃公裕弟
公邵官通直郎
知庐山县
张氏世为蜀州江原人
出留侯之裔
故以三晋署望也
虎按
卷中埋轮之后印
实系张氏所钤
又有天历之宝及孙退谷纳兰容若诸人印记
可以见乾隆以前历世迭更珍袭之概
乾隆以后授受
则详于颜韵伯跋中矣
韵伯为颜筱夏方伯子
家世贵盛
大正壬戌(西元一九二二年)来游江户时
携此卷
遂以重价归菊池君惺堂
癸亥(西元一九二三年)九月
关东地震
都下毁于火者十六七
菊池氏亦罹灾
先世以来收储
荡然一空
惺堂躬犯万死
取此卷及李龙眠潇湘卷
而免于灾
一时传为佳话
此卷昔脱圆明之灾
今复免旷古未有之震火
虽云有神物呵护
抑亦惺堂宝爱之力矣
及惺堂命以跋语为书其事于纸尾
此卷为见存东坡名迹第一
则张董诸人已道之
张文襄亦称为海内弟一
见梁节庵题签
节庵者
文襄门下士也
微特芸台谓为无上妙品
石渠随笔评东坡武昌西山诗帖卷云
苏迹极多
当以此与黄州寒食诗为无上妙品
可知精金美玉
市有定价云尔
甲子(西元一九二四年)四月内藤虎书
题跋 颜世清 拖尾二 戊午(西元一九一八年)东坡生日。瓢叟颜之记。 楷书
东坡寒食帖山谷跋尾
历元明清
叠经著录
咸推为苏书第一
乾隆间归内府
曾刻入三希堂帖
咸丰庚申(西元一八六0年)之变
圆明园焚
此卷劫余
流落人间
帖有烧痕
即其时也
嗣为吾乡冯展云所得
冯没
复归郁华阁
展云伯羲密藏
不以眎人
亦无钤印跋尾
意园云逝十年始由朴孙完颜都护购得
越六年是为戊午
乃由朴孙转入寒木堂
此数十年
未经著录
展转递藏之大概也
余恐后来无由知其源委
用特识于卷尾
若夫书之精玅
前人评定第一
断推古今公论
余复何言
戊午(西元一九一八年)东坡生日
瓢叟颜之记
题跋 黄庭坚 本幅 行书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
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
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
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
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题跋 罗振玉 拖尾二 甲子(西元一九二四年)仲夏。上虞罗振玉书于津沽寓居聱砚斋。见。 行书
先师张文襄公嗜东坡书
光绪壬寅(西元一九0二年)公建节武昌
客有持此卷请谒
公赏玩不置
谓平生所(点记)苏书墨迹
以此卷及内府藏桤木诗为第一
客喜甚
言将奉献
并微露请求意
公曰
时已仲春
貂裘适可付质库
若以价相让
当留之
否则不敢受也
客大失望
因求公题识
时方向夕公乃张宴
邀端忠敏
梁文忠
马季立孝廉与予同赏之
且语众曰
如此剧迹
不可不一见
明日
物主人将此北归矣
时物主方在坐
喻公意乃然
请曰
若许加题
当迟行程一二日
公曰
山谷老人谓此书兼鲁公少师李西台之长
某意则得法于北海与鲁公
然前人所言
乌可立异矧
文节为东坡老友
某安敢窃议其后
卒不允
主人因请坐中诸人
亦无敢下笔者
客乃惘惘
挟此卷北归
故兮卷中无公一字
文襄事功昭昭在人耳目
而持躬严正
不可干以私
即此一事
已见一斑
此事予在武昌官寺所亲见
今重观此卷
追忆往事
爰书之卷后
以记公之清风亮节
玉当日与诸公并几展观
情况宛在目前
公与忠敏文忠既先后骑箕天上
季立亦委化
惟头白门生尚在人世耳
瑰宝重逢
曷胜忻慨
甲子(西元一九二四年)仲夏
上虞罗振玉书于津沽寓居聱砚斋